嵊州市“五个三”深入推进县域医改

   2014-03-05 1650
核心提示:  新一轮医改启动以来,嵊州市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总体要求,以解决74万嵊州百姓有地方看病、看得上病、看得起病、加

  新一轮医改启动以来,嵊州市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总体要求,以解决74万嵊州百姓“有地方看病、看得上病、看得起病、加强预防少生病”为目标,通过打造政府引领“三大平台”、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三级体系”、提升服务能力“三大要素”、深化体制改革“三项创新”、保障山区卫生公平“三项举措”,全力构建“群众得实惠、卫生得发展、政府得民心”的卫生发展环境,根据浙江省卫生厅医改监测数据分析,取得“两升两降”的成效:一是卫生资源流向合理性升高,县域内住院病人占76%(全省第17位),“小病在社区”比例61.63%(列全省第14位)。二是医保经费使用效率高,2012年用全省第43位的新农合筹资标准(480元),达到了全省13位的农民住院实际报销水平(55%)。三是医药费用逐步下降,住院均次医药费用8096元(从高到底列全省第60位),门急诊均次费用56元(从高到底列全省64位),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平均每诊疗人次医疗费下降2.5%(列全省第9位),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平均每出院者住院医疗费下降2.25%(列全省第6位),2013年上半年药品总收入占医疗总收入同期下降5.5个百分点。四是落实预防保健策略,医药预期花费趋于下降, 2012年完成了22万参合农民的健康体检,建立62万份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8万余名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病等重点疾病患者得到社区分级管理。

  一、打造政府引领“三大平台”

  1.健康嵊州战略平台。从健康嵊州战略谋划卫生事业发展,以全民健康促进工程、公共卫生强化工程、基层卫生完善工程、公立医院优化工程、中医药提升工程、卫生科教创强工程等“六大工程”为抓手,全面推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09年新医改实施到2013年已投入财政资金7.5亿元。

  2.公私合作共建平台。全市拥有民营医院4家,床位471张,占总床位数的18.95%,4家医院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定点机构。2010年12月,嵊州市政府与绿城集团董事长宋卫平先生等嵊籍企业家签订合作协议,由嵊州市政府出资50%,宋卫平先生等嵊籍企业家捐资50%共同建设嵊州市新医院,总投资9.588亿元、占地190.5亩、建筑面积14.9万平米,已于2012年7月动工建设,通过与浙医一院建立包括医院管理、技术、服务等全方位紧密型合作关系,力争把新医院建设成全国一流的县级综合性医院。

  3.医保制度城乡统筹平台。为进一步统筹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有效整合城乡医保资源,减少重复参保,整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保,建立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平台,与职工医疗保障平台共同构建二大医疗保障网络,有利于在管理体制、政策接轨、信息化管理、保障程度、支付方式改革等方面提升发展。

  二、健全医疗服务“三级体系”

  1.做强龙头。制订出台《嵊州市城区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11-2015年)》,规划设置市级公立医院4家、民营医院6家,其中新建综合性医院1家、民营医院3家。借势借力做强市级龙头医院,统筹谋划新医院体制构建,市政府成立由市长任组长的新医院体制构建领导小组,领导新医院管理体制构建,并整合盘活城区医疗卫生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存量资源,并提升功能,集中优势,强化城区的医疗保障功能。实施县级医院差异化发展和“名院、名科、名医”战略,市人民医院骨科、中西医结合肿瘤康复科、神经外科分别成为省县级医学龙头学科、省级中医药重点学科和绍兴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市中医院针灸康复理疗专科、中西医结合呼吸内科分别成为全国农村医疗机构特色专科和绍兴市重点学科建设单位。

  2.强化枢纽。制订出台《关于加快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的实施意见》,规划设置乡镇(街道)卫生院21家,“十二五”期间易地新建5家,改扩建5家,明确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主体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建设用地由乡镇(街道)负责,建设资金由市、乡镇(街道)两级财政分担,其中市财政补助70%,乡镇(街道)承担30%。同时,加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规范化建设和特色专科建设,除4家1万服务人口以下乡卫生院外,至2013年省级规范化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率在90%以上;甘霖镇中心卫生院与省人民医院合作建设手外科专科,与市人民医院合作建设康复病区;黄泽镇中心卫生院与市人民医院合作建设糖尿病和心血管病专科。

  3.筑牢网底。按照“城区15分钟、农村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目标,规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135家、村卫生室108家、流动社区卫生服务站39家,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并对规划设置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全面实施紧密型乡村一体化管理(即机构、人员、药械、财务、业务、考核六统一管理,并统一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统一实施信息化系统、统一纳入城乡居民医保报销)。通过撤并、淘汰、变更为诊所等途径,整合淘汰规划外村卫生室近200家,到今年7月底全市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紧密型一体化管理率达到80%。

  三、提升服务能力“三大要素”

  1.加大人才队伍建设。2010年市编委对全市21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重新定性定编,共核定事业编制1324名,比原来增加231名。2011年对市级医疗卫生单位增加编制340名,今年又增加市人民医院编制530名,目前市级单位共有编制2433名。加强人才招聘培养引进力度, 2010年到2013年共招聘卫技人员650多名,累计定向培养农村社区医生69名,已参加工作的6名。

  2.优化基本设备配备。市财政对现有用房达标和新建成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每家补助设施设备资金5万元,对建设达标的村卫生室和流动社区卫生服务站每家补助1万元,对设置流动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家补助车辆、设备配置资金30万元,同时2011年起每年安排200万元,对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设施设备进行统筹配置和更新,长乐镇中心卫生院今年还计划购置CT检查仪。

  3.加快信息化战略驱动。全面实施国家卫生信息化“3521”工程暨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市财政投入1593万元,完成了数据中心一卡通平台、市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医生工作站、区域电子健康档案、诊疗信息系统、检验信息系统、住院电子病历系统、健康体检系统等建设,今年正在建设区域医学影像系统、社区预约和双向转诊系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系统,并已全面启动“健康卡一卡通”,实现了市乡村三级居民健康信息互通共享。

  四、深化体制改革“三项创新”

  1.打破“以药补医”机制。2010年7月1日,我市所有政府举办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照“六统一”的要求,率先全面实施以药品零差率销售为核心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2011年12月起扩大到所有实施紧密型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群众医药费用负担明显下降,基层医疗机构门诊、住院均次费用分别下降22%、12%,“小病到社区”已越来越来地成为群众看病就医的选择。2012年5月16日,我市作为全省29个公立医院综合试点县之一,在市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等三家市属医院同步实施了以药品零差率销售为核心的综合改革,取得了“二增一减一稳定”的良好效果,即就医人数增加、职工收入增加、药品费用减少、平均医疗费用保持稳定。

  2.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对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经常性补助、建设发展补助、专项补助分别核定,经常性收支按照“核定收支、差额补助、总量控制”的方式进行管理,经核定的经常性收入不足以弥补经常性支出的,差额部分由政府列入预算安排;建设发展项目支出按照“核定计划、专项补助、包干使用”的方式进行管理,由政府专项补助。为调动基层积极性,对经常性收支差额小于财政核定差额补助总额的,小于部分财政不予追减预算,相应资金50%用于单位提取奖励基金,50%用于单位的事业发展支出。2010-2013年,财政投入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建设资金3亿元,项目和运行资金4.5亿元,其中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2013年提高到人均40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补助每年6000余万元,市级医院实施公立医院改革后,药品差价通过价格调整平均弥补84%,财政予以运行补助弥补10%,运行补助以每年10%增加。

  3.深化县乡村一体化改革。2010年,嵊州市列入全省24个农村卫生改革试点县(市)之一,按照“市乡托管,乡村一体;定性定编,绩效管理”的工作思路,以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作为试点工作突破口和切入点,全面完成了三项改革任务。今年又作为全省16个县乡村卫生一体化综合管理试点县(市)之一,制定出台了《嵊州市市乡村卫生一体化综合管理实施方案》,计划经过三至五年努力,在全市构建“分级医疗服务、市乡村纵向协作”的一体化管理体制,实施“市级技术共享中心、基层区域医疗中心”两大建设,建立完善“社区首诊、双向转诊、签约服务”三项制度。

  五、保障山区卫生公平“三项举措”

  1.强化要素保障。一是资金保障。按照“核定计划、专项安排、包干使用、绩效考评”的预算管理办法,对基层卫生院特别是山区卫生院落实“两基”补助,对基本建设、基本装备配置实行专项申请、全额补助、专款专用,对基本运行经费经过核定给予全额保障。二是人员保障。在人员编制上,山区卫生院编制按每万服务人口13名的基础上再增加10%;在人员招聘上,为缓解山区卫生院长期招不到人的现状,按照“城招乡用、乡招村用”人才招聘机制,实施城乡区域协作招聘方式改革,即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名义招聘,先到山区卫生院工作5年,5年后到招聘单位工作,2012年推出12名岗位,实际招到5名,缓解了山区招聘难的情况。三是待遇保障。对山区卫生院实行差别化绩效考核和分配,绩效考核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内部管理、工作质量为主,考核分达标的人均绩效工资全额保障,考核优秀的人均绩效工资给予上浮,同时给予每人每月300元的山区补贴。

  2.创新服务模式。一是流动服务。为解决偏远山区农民看病就医不便和现有医疗卫生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2009年起在三界镇和贵门乡2个山区乡镇开展“流动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试点,按照“组建一支服务团队,建设一间服务用房,配置一辆服务用车,随车携带一套常用医疗设备和新农合即时报销设备,备带一批常用药品”的服务形式开展流动社区卫生服务,到2011年在10个山区乡镇全面实施,得到了省政府领导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推广。二是签约服务。2012年下半年起我市在仙岩镇和里南乡2个乡镇试点推行全科医生(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今年5月底在全市21个乡镇(街道)全面推行。截止8月底,签约服务共覆盖348个行政村(居委会),覆盖率70.6%,开展签约服务的全科医生(乡村医生)394人,共签约28563户,81502人,其中高血压、糖尿病、60岁以上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签约38377人。签约服务工作得到省卫生厅充分肯定并列入国家卫生计生委的试点县。

  3.实施基层片区协作。2012年,在崇仁镇中心卫生院与王院乡卫生院、谷来镇卫生院与竹溪乡卫生院之间实施集镇卫生院与山区卫生院资源共享型区域协作试点,由集镇卫生院一名副院长兼任山区卫生院院长,协作的卫生院在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健康体检、检验检查、内部质量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协作共享。实施以来,王院乡卫生院和竹溪乡卫生院取得了“三增三提三满意”的良好效果,即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增强,门诊人次增加,职工收入增加;院容院貌提升,农民健康体检率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质量提升(项目绩效考核得分率提高5-10个百分点),群众满意、职工满意、当地政府满意。今年6月,又在长乐镇中心卫生院与通源乡卫生院、石璜镇卫生院与雅璜乡卫生院推广实施,充分发挥“以大带小”资源协作共享优势。(嵊州市卫生局)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leafer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鲁ICP备2023022325号